一筆一劃 復原古生物面貌

古生物化石工作者 龍德駿

恐龍,可說是最多香港人認識的古生物。除了恐龍,你還說得出其他古生物的名稱嗎?事實上,古生物的數量多得無法計算,但我們的知識卻十分有限。為了提升港人對古生物的認識,古生物化石工作者龍德駿下了一番苦功,透過自設網站、出版書籍、策劃展覽、與政府和學校合作推廣古生物教育等,讓大家有更多機會親身接觸化石,揭開史前世界的神秘面紗。

與許多小朋友一樣,龍德駿童年時愛到圖書館閱讀,但他看的不是童話故事,而是古生物書籍,「第一次看到的時候,感覺很神奇,沒想過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史前生物,因此不斷看書,整個圖書館的古生物書籍都看過了。」即使與家人出國旅遊時,他也會到博物館買一些化石標本紀念品回家收藏,自此開始收藏化石,至今已超過20年。

喜歡繪畫的龍德駿畢業於設計學校,原是一位插畫師,「15年前,我建造了本港第一個古生物化石網站,將來自不同國家的古生物資料和新聞上載至網站,與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及交流心得。」建立網站,最初是為了與別人分享興趣,卻從此不能自拔,「在網站上所花的時間越來越多,最後辭去原本的設計工作,全心搞好網站。」

跟專家學習 獲實習機會

為了鑽研對古生物化石的認識,他走訪中國不同的省份和城市,考察及尋找化石、報讀古生物課程、跟隨專家學習、參觀化石博物館等,藉此累積了廣闊的人脈網絡,更從中獲得不少實習和工作機會,例如協助博物館尋找化石及標本、合作撰寫和編輯古生物化石書籍,以及協助籌辦展覽等,為他的古生物化石工作增添更多色彩。

在古生物化石工作上,龍德駿也有機會發揮本身的才能,將他的古生物知識與繪畫能力結合,「除了古生物研究,另一個很重要的部份就是『復原』。即完成研究後繪畫復原圖,讓公眾可了解古生物的原貌。」舉例而言,當發現了翼龍化石並只剩下一副骨,這時候便可繪畫復原圖,呈現古生物的特徵、結構和顏色。他又會為博物館或商場策劃化石展覽,善用自己的設計能力,設計展覽場地及展示方法,助觀眾能夠以最佳的方法欣賞古生物化石。

發揮繪畫才能 復原古生物面貌

喜歡古生物化石,源於它的神秘及種類數量恆河沙數,「史前生物好靚,種類比現在看到的多千千萬萬倍。在動物園有機會見到好多不同的動物,但當你接觸古生物後,便會發現自己是井底之蛙。」他認為,古生物化石除了作為收藏鑑賞用途,還具有豐富的歷史和研究價值,「當大家為幾千年古董驚嘆之時,古生物則有46億年的歷史,其價值已超越金錢。」

為了發掘古生物化石,龍德駿經常要東奔西跑,直言辛苦但非常值得,「親身接觸非常重要,親自考察和發掘,接觸真的化石標本,這些經驗用錢是買不到。接觸古生物是一件非常有樂趣的事,因為可見證史前的事物,直到今時今日,人類對古生物的認識仍然有限,不時都會繼續發現新的史前生物,往往充滿驚喜。」

冀香港設立古生物博物館

要成為一名古生物化石工作者並非易事,龍德駿認為首要條件是「有興趣」,「由於香港沒有古生物學課程,若有志從事古生物研究,就必須到國內或外國進修,否則在本地可先從地質學開始,打好根基,有興趣才繼續學習古生物知識。」

為了在港推廣古生物教育,他經常協助學校或商場策劃化石展覽推廣,「香港好少化石展覽,就算有,都是只有恐龍。」他又指:「好多人以為史前生物等於恐龍,但其實不是,我希望我做的事可令更多人認識不同的古生物,亦希望香港能有古生物博物館,讓大家不用出國便可認識數十億年前的史前世界。」

撰文:劉嘉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