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症天天都多
急症室醫生 梁子恆
急症室,是整間醫院最「衝鋒陷陣」的部門,試問在這個又急又趕的工作環境下,醫生如何可以保持冷靜,拯救每一位病人的生命?梁子恆 (Ray)自幼立志成為醫生,在醫院不同專科完成實習後,他決心成為一位急症室醫生,每天救急扶危的同時,透過在急症室的所見所聞,認識更多這個社會和世界。
每個人小時候,總有不同的夢想,Ray也不例外,曾想過成為消防員、地鐵車長和醫生,「我因為有近視,所以不符合做消防員的條件;至於地鐵車長,一想到每天重覆著一樣的工作,可能會十分沉悶,還是打消念頭。」而醫生這個夢想,則一直堅持至現在。「我是早產嬰兒,因此小時候身體比較差,經常出入醫院,從那時起便希望成為一名醫生,醫好自己。」
為讀醫科 放棄睇電視
相信大家也知道,要升讀醫學院並非易事,優秀成績是基本的入場券。小學及初中時期,Ray的成績普通,他一度質疑自己是否能夠達成夢想。直至中三,他決定發奮圖強,「那時開始,不再追看電視,空餘時間只會溫書及做past paper,終於在中四、中五追上成績,會考獲得28分!」曙光初現,Roy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目標──入醫學院,繼續努力讀書,最後成功以高考3A佳績考入中文大學醫學院。
第一關「考入醫學院」成功闖過,接下來是漫漫長路,攻讀長達5年的醫科課程。不過,開學首星期便要面對很大的挑戰──解剖屍體,「以前上生物課試過解剖青蛙和老鼠,第一次解剖人體,感覺非常震撼,特別是解剖室充斥那股濃烈的防腐劑味,實在令人抵受不了……」當日的衝擊,仍然歷歷在目。
升讀醫科三年級時,要開始到醫院學習和進行臨床訓練,「作為一個學生,有時候會跟資深醫生學習,看看他們如何看診和照顧病人;有時候會自己巡房、看病歷。」就這樣,Ray在內、外科分別待了半年;在婦科、兒科、骨科和精神科各分別學習了兩個月。雖然沒有機會「落場」應診,但是在醫院的每一天都讓Ray學習不少,例如護士如何照顧病人、醫生如何處理各種形形色色的疾病,使 Ray對於成為醫生的熱誠不斷增加。
選擇急症科 因為夠刺激
醫科畢業後,Ray成為實習醫生,到不同的專科實習。在宏宏眾科之中,Ray曾經希望成為內科和外科醫生,內科主要是用藥醫病,而外科則是以開刀做手術為主。不過,經過深思熟慮後,他決定在完成實習期之後,成為急症室專科醫生。「急症室是醫院的『守門員』,經常要處理突發事件,急症室醫生負責穩定各病人的情況,有需要便轉介他們到合適的專科,進一步接受診斷及治療,急症室可算是醫院裡最刺激的部門。」
在著作中,Ray是這樣形容他所工作的地方:「站在醫院的最前線,緊貼著社會的心跳,在急症室感受到的人情冷暖,猶如這個城市的寒暑表。每天上班都會遇上不同的人,他們有著不同的年紀、不同的國籍、不同的背景,來到我面前,有著不同的原因、不同的痛苦、不同的理由。」
醫院,猶如一個微型社會,每日都發生不同的故事。最令Ray印象深刻的是,一名約30歲、無任何疾病紀錄的女病人,因為頭暈,心律不正及血壓低,由丈夫陪同下到急症室求醫。「她入院時還是神智清醒,有少少頭暈,入院後隨即送上病房觀察,當時我知道事情並不輕微,病人應該有病毒入心,非常危險,我唯有跟她丈夫說要做好心理準備。」結果,病人在入院5小時後心跳停頓,搶救無效不治。「看著沒有長期病患的年輕病人,在入院後短短時間內便去世,除了她丈夫接受不了,我也覺得非常可惜。」
工作壓力大 學習控制情緒
已經成為急症室註冊醫生的Ray,坦言醫生的工作既具挑戰性又繁重,每日要馬不停蹄地工作,又要處理病人的情緒 (有不少病人會因為等得不耐煩而投訴),還要應付管理層的要求和指令,沉重的壓力令他情緒大起大跌。「最初做實習醫生時會因為壓力大而哭,還試過亂丟物件,整個人的脾氣十分暴躁。 不過,這幾年來,我覺得最大的收獲是我的EQ變高了,不會再因為工作壓力而發惱,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。」
還有另一個舒緩壓力的好方法,就是寫作。從Ray的文字,可以看到他對工作的熱誠。透過網站和著作,將他在急症室的所見所聞、工作的苦與樂,一一以文字紀錄,例如今年剛出版《Dr. Ray On Call 中--急症室迎送生涯》,讓他的從醫生涯增添另一種意義。
成為醫生是Ray的童年夢想,雖然壓力大,工作又繁忙,但是病人的一句多謝、一張感謝卡,給他最大的成就感 ,「能夠幫助別人,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樂!」雖然要成為醫生並非易事,但只要目標清晰,堅持到底,我們都可以像Ray一樣,實踐自己的夢想。
撰文:江奕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