屍骨代言人
法醫人類學家 李衍蒨
相信同學們對「法醫」這個職業不會感到陌生,從新聞、電視劇和小說都不難發現法醫的身影,他們的說話往往是破案的關鍵。不過,「法醫人類學家」你聽過沒有?究竟與「法醫」有何分別?今期人物專訪嘉賓李衍蒨(Winsome)便是一位法醫人類學家,由她親自細說這個神秘的職業!
相信同學們對「法醫」這個職業不會感到陌生,從新聞、電視劇和小說都不難發現法醫的身影,他們的說話往往是破案的關鍵。不過,「法醫人類學家」你聽過沒有?究竟與「法醫」有何分別?今期人物專訪嘉賓李衍蒨(Winsome)便是一位法醫人類學家,由她親自細說這個神秘的職業!
Winsome於2017年出版首本著作《屍骨的餘音》,此書獲選為第29屆「中學生好書龍虎榜」十本好書之一,隨後的續作同樣大受歡迎。如書名所示,法醫人類學家與「屍骨」有非常密切的關係,靠骨頭確認死者的性別、年齡、種族和身高(行內術語稱之為「Big 4」),為身份不明、無人認領的亡者尋回身份,而我們較為熟悉的法醫,主要處理仍有軟組織的屍體,例如皮膚、器官等,以尋找死因及身份等。
當遇到一些大型事故或災難,出現一些難以辨認、燒焦,甚至只剩下部份牙齒和骨頭的遺體,便要需要法醫人類學家的專業來追尋真相,因此他們有「屍骨代言人」之稱,能夠透過骨頭說故事。以Winsome為例,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可以分為現場工作和殮房工作,前者是指前往意外場所或遺址,挖掘屍體、骨頭或個人物品,記錄現場情況,例如拍照,將挖掘到的骨頭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;後者則是較恆常的工作,包括每日會議、與法醫挑選個案、解剖屍體及簽發死亡證等。
為甚麼會選擇這個冷門職業?或許可以從Winsome的興趣看出一點端倪,例如喜歡閱讀,尤其是推理小說,抽絲剝繭思考當中的謎團,「小時候鍾意睇《十萬個為甚麼》,而且專挑以人體為主題那一本,但是當時我未知點解會對這些內容情有獨鍾。」中學時期,她對法醫工作產生興趣,「不過當知道入讀醫學院是最低門檻,便覺得自己無機會入到,所以打消念頭!」在漫無目標下,Winsome完成中學會考後到美國升學,「那時讀副學士課程,可以嘗試讀不同類型的科目,了解自己的興趣。」後來她發現自己喜歡哲學,尤其當中的邏輯課堂,並打算繼續向着這個方向走下去,然而一次與教授的閒談,卻改變了她的人生。
「某天下課後,教授問我們有沒有睇美劇《Bones》(港譯《欲骨查》),講解法醫人類學家如何利用骨頭協助查案,聽完即刻產生興趣,便開始追看劇集,同時又去了體質人類學的課堂,漸漸喜歡上這門學科,決定畢業後在這方面深造。」為了向目標進發,她首先回港於中文大學攻讀人類學文學碩士課程,「因為如果要讀法醫人類學,就必須要『打好個底』,先修讀人類學,才有機會赴英攻讀法證學及鑑證科學研究碩士,以及在美國殮房申請實習。」她笑言,為了讀書於不同國家飛來飛去,猶如一名「全球學霸」。
由於香港沒有「法醫人類學家」這個職業,因此Winsome入行後同樣要為工作東奔西跑,東帝汶、塞浦路斯和非洲索馬里蘭都有她的足跡。她甚至試過要「隨傳隨到」,猶如電視劇的誇張情節,「夜晚突然收到一封電郵,說有一宗事件發生,問我最快幾時去到,要即時回答日期,快速安排好手上的事便立即飛走,例如早前發生一宗空難,事發後數天便趕赴現場!」她指出,每次工作為期兩至三個星期,「一般不會去太耐,否則個人情緒和體力會透支,因為不知現場有多混亂、有多災難,所以大約兩三星期便會讓我們抖一抖,回來安頓好,沉澱一下,有需要時才再度出發。」
四周奔波,Winsome沒有感到辛苦,反而覺得值得,「深深體會到每一個地方的文化和工作方法不同,由於經常與不同地方的機構合作,個人做事會靈活好多,願意學習其他人的做法,對我而言是重要的,因為一個人在既定的環境很難去改變,但現在工作不停在變,既要求做事靈活,亦要懂得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專業,令自己的理性判斷和思考不受影響。」
對於將來,喜歡追尋真相的Winsome希望繼續集中從事關於人道精神的工作,「不論是一宗普通兇殺案、國際災難,或是前往戰亂的地方,如果有需要,我都願意出動協助救援和處理災後工作。」